狮岭被誉为“中国皮具之都”,在国内已经享负盛名,而谈及皮具,我们又不由得想起“米兰”——这个被刻上时尚烙印的城市,究竟狮岭与米兰之间,还存在多大的距离?
据统计,目前狮岭登记在册的皮具工厂大约有6000家,若计算从事该行业的工厂,包括原材料加工、生产配件等,则大约有1.5万家企业。狮岭街道的商店所售卖的产品中,90%是与皮具有关的,从原材料到出厂成品,以及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工具、配料等,都可以从中找到,真可谓一应俱全,因此,在皮具生产这条产业链上已属于较完善的,而现在国内的生产技术、生产质量等方面从某程度上也已经能和国外一线品牌相媲美。在如此优厚的条件下,狮岭为何还无法与米兰并驾齐驱?
我们专门采访了国家企业培训师、自身企业管理教练黄树成,与他一道叩问狮岭。
人才缺失
21世纪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狮岭的皮具产业在1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经营模式——接收订单,设厂生产。无论是以外贸为主,还是内销为主的企业,能否拉动其效益增长,主要是看订单的数量。目前狮岭约有70%~80%的企业都是以外贸为主,面对当前国际经济市场的疲软,订单数量的减少,对这些外贸企业所产生影响可想而知。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外贸企业都希望寻求突破,通过企业转型来维持发展,但他们却不知道路在何方,此时此刻,人才的重要性便尤为突出。
狮岭的人才缺失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营销人才的缺失,狮岭的皮具企业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根据市场的情况,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营销方案,打破企业固有的发展模式,不再走单一的接单生产路线,实现企业的多元发展,从而达到企业的升级转型。二是设计人才的缺失,就当前而言,狮岭现存的设计师都只能称为款式设计技术人员,设计师的概念在于其设计作品需要融合自己的设计理念,设计的创意必须忠诚于自己的品牌,而不是机械的样式加成,或是外在的款式修改。只有能为顾客带来感觉形象的产品,才是真正的设计作品。诚然,狮岭也正是缺乏这些类型的人才。
城市环境无法跟上产业发展
10多年的皮具产业发展,使狮岭在皮具领域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力,关于皮具产业的设施自然不在话下。企业、工厂、市场,比比皆是。但狮岭的城市环境发展却无法与其产业发展相提并论,产业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以牺牲城市环境发展为前提的。
狮岭现在就如一个瘸子,在城市发展的道路上踉跄而行。四通八达的公路网是财富流动的基础,医疗卫生的保障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良好的社会环境能为人们提供更优越的生存空间,严格的社会管理是城市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完善的配套设施能让人们在工作之余得到放松,狮岭镇政府只有逐步完善城市环境的建设,改善居住环境,才能更好地吸引人才进驻,最终实现产业发展与城市环境发展的双赢。
防范决策引导空洞化
政府的决策引导,往往对企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狮岭皮具产业的蓬勃发展,政府的支持是有目共睹的,正如一年一届的国际性皮革皮具行业盛会——中国(狮岭)皮革皮具节。正是政府为企业提供一个如此广阔的平台,才能更高效地提升狮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是政府的决策引导如果只停留在概念的层面,如实现狮岭皮具从“产品制造”到“产品创造”等,这样就产生了决策引导空洞化的问题。政府的观念需要升级,决策引导应该是具体化的,而不是一味的高喊口号,同时面对目标应学会脚踏实地逐步实现。
每年一届的皮革皮具节都有不同的主题,如何因应不同的主题,制定出有条理的产业发展规划,进而把计划实施操作,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决策引导到位。展会的模式创新以及内容创新往往是吸引参展商与客户的重要条件,每年一届的展会,如果继续按照原来固定的模式开办,参展商和客户的热诚和新鲜感还能维持多久?
行业面临5~8年洗牌过程
在推动品牌建设的道路上,狮岭镇政府也作出过尝试,推出“一村一品牌”的活动,希望以此引领企业品牌的运营向高水平发展。然而,企业对品牌运营的不透彻理解,就让活动的发展适得其反。企业把品牌的概念单纯地理解成商标,以村为单位的企业共同享有该商标的运作权,只需签订协议就能以加盟的形式对其进行运营,因此则造成品牌空洞化的问题,只有商标而毫无品牌的概念可言,再者,各个企业的生产质量,生产水平等参差不齐,更加无法体现品牌背后的价值。
企业的品牌应该把背后的故事,内涵以及寄予的梦想融入其中,只有让每一个员工都清晰知道这个品牌的终端消费者如何使用这个产品,他们才会对这个产品产生深厚的感情,从而更用心、更专注地生产,照这样的方式灌输,才能使企业形成品格,进而提升至企业的品味。只有拥有品味的品牌才称得上是品牌,才有传播价值。企业品牌能否成功运营,与企业的转型升级密切相关。
狮岭的皮具产业将面临5~8年的行业洗牌过程,预计企业的分化发展,会造成两大结果:其一,企业品牌得以高效运作者,能在国内创立自主品牌,有望把企业做大做强。其二,响应国内外市场需要,继续走生产路线,扩大企业生产规模,以满足订单要求,成为专业的O E M厂商。其余的则有可能面临淘汰,可见企业的品牌建设与运作已经迫在眉睫。